报告:中国阻挠公民社会参与联合国机制行径

在一份新发布的报告中,国际人权服务社深入分析中国为限制独立公民社会人士在联合国人权机制中参与所采取的各项策略。报告内容涵盖中国在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委员会中的成员角色、中国政府主导的非政府组织(GONGO)日益扩大的存在,以及中国政府实施恐吓与报复的系统性行径。

点此查看新闻稿

报告指出,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手段,阻止独立公民社会人士及人权捍卫者参与联合国人权机制,并对相关参与者实施恐吓与报复。

这些手段包括:利用其在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委员会中的成员资格,系统性地推迟非政府组织的咨商地位申请;大幅推动推动政府主导的非政府组织(government-organised NGOs,简称GONGO)参与联合国事务,以限缩独立非政府组织的空间并强化亲政府论述;系统性地对寻求与联合国合作者实施恐吓与报复;操弄程序规则打压非政府组织发言,并威胁他国外交人员不得与其接触;及反对在人权理事会推动保障公民社会安全参与的改革倡议及规范制定工作。

上述行径与中国自诩为“可靠的多边主义领导者”的承诺背道而驰。其意图在于规避人权批评、塑造正面国际形象,透过压制与威慑公民社会声音、以GONGO占据公民社会空间,并拖延或转移改革进程,以巩固其影响力。

虽然本报告以中国为分析对象,但所揭示的问题是有系统性的。基于本报告的研究,国际人权服务社向联合国相关机构及会员国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抵御对公民社会空间的干预与限制。这些建议旨在强化联合国机制,防止任何国家操纵国际平台以压制独立声音,包括:

  • 改革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委员会,提高其透明度,防止滥用延期程序,并确保独立非政府组织公正地获取联合国参与渠道。
  • 强化对报复行为的应对机制,包括在联合国场所发生事件的即时反应,加害方的公开问责,及对未决案件的长期跟进。 
  • 有效区分独立非政府组织与国家代理组织,遏制GONGO影响,并加强对其活动及影响力的记录。
  • 强化人权理事会及其他联合国人权机构的措施,使公民社会的参与更安全、更具包容性及免于干扰。